何謂藤原效應?

藤原效應(Fujiwhara effect)就像是電影都會中的男女一樣,當走的夠近時,兩人彼此吸引而玩起曖昧遊戲。通常這樣有兩種可能,一種是形成互補關係,天雷勾動地火、一發不可收拾;另一種則是刀槍與棍棒的廝殺,最終分道揚鑣、老死不相往來。

「藤原效應」,是由日本中央氣象台台長藤原咲平經過實驗後發表,因而得名。主要用於解釋兩個颱風彼此靠近後的交互作用,「曖昧距離」是1000公里,太遠則不會彼此影響,當兩者相距800公里時,有兩種情形會發生:合併,或分離。

相信各位並不陌生名喚天秤這個颱風,今年8/21發布海上警報時,眾人緊張萬分,全因專家們透過媒體強調「可能產生藤原效應」而滯留台灣較長時間。果真受到輕颱布拉萬的「吸引」,天秤還真的在外海蠢蠢欲動,欲吃回頭草。所幸天秤於外海香消玉損,沒有再來play one(註),讓還未從七月中颱風蘇力創傷中恢復的百姓鬆了口氣。

回歸主題,我們深入點了解藤原效應的類型,若以強弱程度區分,基本上可分為兩種:單向影響型與雙向影響型。

單向影響型

當兩個颱風靠的夠近時,較強的氣旋會使弱氣旋繞著自身的外圍環流方向旋轉(北半球逆時針、南半球順時針),直到影響力減小至有效距離以外,直到分離或合併為止。天秤與布拉萬便是這「郎有情妹無意」一例。

雙向影響型

指兩個強弱差不多的熱帶氣旋,以兩者中心為圓心旋轉(北半球逆時針、南半球順時針),直到受到其他天氣影響,或有一方減弱。

 

藤原效應在兩個颱風間出現最為普遍,因而又稱「雙颱效應」,不過三個颱風的少數案例當然也是有的。

2010年台灣東南方出現熱帶性低氣壓09W,先是受到西北太平洋強度較強的颱風康伯斯影響朝西偏南進入台灣海峽,同日晚間八時突然「升級」為熱帶風暴,命名為南修颱風。但由於南海東北部又有熱帶風暴萊羅克的發展,再次產生藤原效應,不過僅出現在台灣一天的南修,減弱為熱帶性低氣壓後登陸福建,解除了台灣海上陸上颱風警報。

由此可見,藤原效應並非如媒體所現,是需以「驚慌失措」面對的可怕效應。在對的時間地點,藤原效應也可以是好的影響呢!其實,藤原效應也不儘是在描述颱風,原則上只要有兩個水旋渦或大氣旋渦因其渦度、質量及位置的不同而彼此影響,皆可稱作藤原效應。

可沒有專家會將「藤原效應」和「強颱掃台」畫上一定的等號。下次看見有人使用「藤原效應」一詞危言聳聽,可要記得它只不過是一種氣象型態,並非一定會造成傷亡慘重的後果喔!

註:當時布拉萬和天秤受藤原效應影響,可能會來個回馬槍重擊台灣,網友戲稱布拉萬是play one。

 6,929 total views,  2 views today

分類: 未分類,標籤: , , 。這篇內容的永久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