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破窗效應

破窗效應(Broken windows theory)是心理學上面的一個名詞,然而這個名詞的由來其實是來自於犯罪學的理論,由詹姆士•威爾遜(James Q. Wilson)及喬治•凱林(George L. Kelling)提出,這個理論認為環境中的不良現象如果被放任存在,會誘使人們群起仿傚,甚至最後變本加厲更加嚴重。

破窗效應的基本詮釋是如果一棟在暗處的建築物門窗都完好時,那這棟建築物的門窗多半都可以保持完整,但如果這些完整的門窗有一扇被打破之後,接下來多數的門窗就會陸陸續續的被打破,其實破窗效應的驗證也在我們的生活當中隨處可見,並不見得一定會只限制在於所謂的犯罪行為。

舉例來說,一條劃紅線的馬路,如果有一台車開始停在紅線上時,其他想找停車的人也會開始因為所謂的破窗效應的理論發酵,開始跟隨著停上紅線卻不自覺這可能是個不恰當的行為,再舉一個大家一定都會有印象的例子,當高速公路大塞車時,行駛路肩的車輛總是在一瞬間開始出現,那是因為有第一台車扮演了破窗效應當中的那的一個率先打破窗子的角色,接著就會有接二連三的車子開始開上了路肩,除了高速公路塞車時的路肩現象之外,風景區或者是偏僻區域的垃圾的產生往往也呼應的破窗效應這個理論。

理解破窗效應的原理,在某種時候可以預測人群的心理,有的時候容忍或者無視於一些事情的初次發生,往往後續會引來更多嚴重的後遺症,所以無論是在法律面的觀點或者是日常生活當中要預防破窗效應的發生時,都應該採取立即的措施,或者有的時候需要使用殺雞儆猴的手段。

在某個時候,破窗效應的延伸不見得要建立在犯罪學或者是負面的觀點,在某些行為上面,破窗效應所描述的人群從眾心理和管理學當中所說的羊群效應有類似的概念,只是一個建立在比較負面的觀點,而另外一個是從管理學的觀點去探討,然而這兩種概念都在於怎樣去找出觸發整件事情的關鍵點,然後如果是負面的(例如是引人犯罪的)就要及時將這個觸發點從嚴阻止以免變本加厲,但如果這個事件是正面的,例如引領眾人行善或者是商業上基本大家搶購,那就要將這個觸發點快點找出並且觸發。

在職場管理當中企業如果可以了解破窗效應的行為時,也可以及時的阻止對企業不利的行為發生,例如集體收賄或者是集體罷工的串連等,這些都多半是從一個點(人)開始進而發酵到一條線而後變成一整個面,這些都是可以及時發現並且阻止的。

 

 17,446 total views,  4 views today

分類: 社會觀察, 職場,標籤: 。這篇內容的永久連結